幾種調節(jié)性細胞死亡凋亡通路介紹
瀏覽次數(shù):3484 發(fā)布日期:2021-9-6
來源:MedChemExpress
不管在多么復雜的生物體中,細胞固有一死。這些細胞生的時候有沒有夏花那樣絢爛我們不知道,但是死的時候,的確各有各的“絢爛”。目前已經描述的細胞死亡方式有十幾種,包括調節(jié)性細胞死亡如細胞凋亡、焦亡、壞死性凋亡、鐵死亡、Entosis、NETosis、Parthanatos、溶酶體依賴性細胞死亡、自噬依賴性細胞死亡、Alkaliptosis、Oxeiptosis 以及意外細胞死亡的細胞壞死。
圖 1. “細胞死亡”的研究歷史
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是程序性細胞死亡的最佳表征形式,不會引起炎癥反應,對器官發(fā)育、組織重塑、免疫反應和腫瘤抑制至關重要。研究表明細胞凋亡有兩種主要途徑:內在或線粒體途徑、外在或死亡受體途徑。
內在或線粒體途徑
是通過內在途徑的細胞凋亡,可由任何引起氧化應激、線粒體紊亂和 DNA 損傷的刺激物觸發(fā),例如癌癥治療劑、缺氧、缺血再灌注損傷和電離輻射。線粒體損傷可導致線粒體外膜透化,促進細胞色素 c 釋放到細胞質中,釋放的細胞色素 c 然后結合 Apaf-1,從而通過激活 procaspase 9 并形成稱為“凋亡體”的復合物來觸發(fā)凋亡級聯(lián)反應。
外在或死亡受體途徑
是由死亡受體的配體結合誘導的,重要的配體-死亡受體系統(tǒng)包括腫瘤壞死因子 (TNF)-腫瘤壞死因子受體 1 (TNFR1)、Fas 配體-Fas、TRAIL-TRAIL 受體。
內在或外在途徑都會匯合到最終的共同途徑,即都集中在 caspase 蛋白酶家族的激活上,最終會導致典型的凋亡特征,例如 DNA 片段化、染色質凝聚、細胞皺縮和膜起泡。此外,外在途徑還可以通過激活的 caspase-8 產生截短的 BID (tBID) 來觸發(fā)內在的線粒體凋亡。內在或外在途徑受 p53、NF-κB、泛素蛋白體系統(tǒng)和 PI3K 途徑等蛋白質的調控,由于一些信號可以激活這兩種途徑,因此這兩種細胞凋亡途徑之間也存在廣泛的串擾。
圖 2. 凋亡的內在和外在信號通路
研究表明,異常細胞凋亡是導致癌癥發(fā)生、進展和治療失敗的原因。由于細胞凋亡通常不會引發(fā)宿主炎癥或免疫反應,因此,選擇性誘導癌細胞凋亡被認為是許多癌癥有前途的治療方法。
細胞壞死和壞死性凋亡
細胞壞死
是一種細胞意外死亡形式,通常是對嚴重的細胞、化學或物理壓力的反應。當?shù)蛲黾毎诮洑v細胞凋亡后沒有被吞噬時,也可能導致壞死,這一過程稱為繼發(fā)性壞死 (此過程由特定的生化途徑控制的)。細胞凋亡可以清除大量細胞而不引起炎癥,與之相反,壞死會激活炎癥反應。壞死性凋亡
是一種受調節(jié)的細胞死亡形式。它死亡的方式比較有“創(chuàng)意”,既以壞死的形態(tài)為特征,如細胞腫脹和破裂,又與細胞凋亡類似,由確定的信號通路控制。壞死性凋亡主要由腫瘤壞死因子受體 (TNFR) 和 Toll 樣受體 (TLR) 家族成員、干擾素、細胞內 RNA 和 DNA 傳感器和其他介質引發(fā)的。隨后,蛋白激酶 RIPK1 (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1) 和 RIPK3 與受體蛋白相互作用,后者轉導死亡信號并進一步募集和磷酸化 MLKL (混合譜系激酶結構域樣蛋白)。MLKL 作為細胞死亡的引發(fā)劑并最終誘導壞死性凋亡。
圖 3. 壞死性凋亡通路簡圖
圖 4. 細胞壞死性凋亡、壞死和凋亡的區(qū)別
細胞壞死導致細胞膜破裂、炎癥和血管形成,并在各種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包括神經變性、炎癥性疾病、多種癌癥和腎損傷。因而,壞死性凋亡及其關鍵調節(jié)蛋白 MLKL、RIPK1 和 RIPK3 是治療與壞死性凋亡相關的疾病十分有潛力的靶點。
MCE 的所有產品僅用作科學研究或藥證申報,我們不為任何個人用途提供產品和服務參考文獻1. Tang D, et al. The molecular machinery of regulated cell death. Cell Res. 2019 May;29(5):347-364.2. Bedoui S, et al. Emerging connectivity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athways and its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20;21(11):678-695. 3. Qiao L, Wong BC. Targeting apoptosis as an approach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therapy. Drug Resist Updat. 2009;12(3):55-64. 4. Ichim G, Tait SW. A fate worse than death: apoptosis as an oncogenic process. Nat Rev Cancer. 2016;16(8):539-548. 5. Banfalvi G. Methods to detect apoptotic cell death. Apoptosis. 2017;22(2):306-323. 6. Gudipaty SA, et al. Unconventional Ways to Live and Die: Cell Death and Survival in Development,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18;34:311-332. 7. Zhe-Wei S, Yue-Chun L, et al. The Role of Necroptosi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nt Pharmacol. 2018;9:721. Published 2018 Jul 6. 8. Wu Y, Dong G, Sheng C. Targeting necroptosis in anticancer therapy: mechanisms and modulators. Acta Pharm Sin B. 2020;10(9):1601-1618. 9. Zhou W,. Necropto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s. Semin Cell Dev Biol. 2014;35: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