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jù)2025年版《中國藥典·9203藥品微生物實驗室質量管理指導原則》,工作菌株的傳代次數(shù)不得超過5代(從標準菌株第0代開始計算),這一規(guī)定被視為實驗室菌種管理的“紅線”。本文結合權威規(guī)范,解析菌種管理的五大核心風險點。
一、試驗菌來源紅線:清晰可溯是根本
藥品微生物檢驗所采用的試驗菌,必須為來源清晰的標準菌株,或者是選用與標準菌株所有相關特性等效且具備可溯源性的商業(yè)派生菌株。標準菌株應源自獲得認可的國內或國外菌種保藏機構,諸如CMCC(中國醫(yī)學細菌保藏管理中心)、ATCC(美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NCTC(英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等。從這些機構獲取的標準菌株,在復蘇、復壯或進行培養(yǎng)物制備時,務必嚴格依照供應商提供的說明,或者按照已經過驗證的方法謹慎操作。
商業(yè)派生菌株由標準菌株派生而來,具有可溯源性,分為定性與定量兩種類型,這類商業(yè)派生菌株應僅用作工作菌株。采購時必須嚴格審核供應商資質。
科德角國際專業(yè)提供商業(yè)派生菌株,其菌株均遵循嚴格的ISO9001認證流程進行生產,并獲得ISO17034和ISO/IEC17025國際認證。每一批次的菌種產品均附有分析證書(Certificate of Analysis, COA),以保證其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倘若使用來源不明的菌種,其特性難以確定,可能攜帶未知雜質或發(fā)生變異,這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極大干擾,使整個實驗失去意義。
二、菌株分類定義紅線:嚴格區(qū)分不容混淆
1. 標準菌株:指直接從國內或國外專業(yè)菌種保藏機構獲取的,至少能定義到屬或種水平的菌株。例如銅綠假單胞菌[CMCC (B)10 104],其中(B)代表細菌;白色念珠菌[CMCC (F)98 001],(F)代表真菌。
2. 標準儲備菌株:從國內或國外菌種保藏機構獲得的標準菌株經過復活并在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后,即為標準儲備菌株。標準儲備菌株應進行純度和特性確認。
3. 儲備菌株:由標準儲備菌株轉接一代所獲的培養(yǎng)物,同樣需要對其純度和特性加以確認。
4. 工作菌株:通過標準儲備菌株、儲備菌株或標準菌株轉接一代而得的培養(yǎng)物。工作菌株不宜再進行傳代,也不可替代標準菌株和標準儲備菌株。
明確各菌株的定義和界限,是保障菌種管理有序開展的關鍵。一旦混淆,整個試驗體系將陷入混亂。
三、采購接收流程紅線:規(guī)范操作保障質量
(一)采購:正規(guī)途徑是保障
應從認可的國內或國外菌種保藏機構、合資格的商業(yè)派生菌株生產廠家等認可途徑采購菌種。
(二)接收:細致核對與妥善處理
1. 首要步驟是確認所接收的菌種是否契合預期使用要求,同時收集菌株的產品供應單、菌種證明、說明書等相關資料,驗收完畢后進行歸檔保存。這些資料是菌種的“身份證”和“使用指南”,不可或缺。
2.詳細記錄所有關于菌株的資料,確保信息完整準確。
3. 嚴格按說明書要求保藏菌種,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否則菌種的活性和特性可能受到影響。
(三)接收記錄:詳實記錄便于追溯
需詳細記錄接收菌種的各項信息,包括菌株名稱、編號代碼(如CMCC、ATCC)、供應商/生產商名稱、批號或生產日期、有效期、接收日期、接收數(shù)量。對于商業(yè)派生菌株,還應記錄菌種代數(shù),同時注明接收人。完整準確的接收記錄,是菌種管理全程追溯的起點。
四、傳代操作紅線:次數(shù)與規(guī)范雙重把控
傳代指將活的微生物接種到新鮮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以獲取新的微生物培養(yǎng)物的操作。新培養(yǎng)物相對原接種微生物即為新一代。所有菌種都必須定期傳代,同時對純度、特性等實驗室所需關鍵指標進行確認。應指定專人負責定期傳代工作,每次傳代時嚴格核對,謹防出現(xiàn)混淆。尤其要嚴格控制菌株傳代次數(shù),從菌種保藏機構獲得的標準菌株記為第0代,傳代不得超過5代。過度傳代極易引發(fā)菌種變異風險增加,導致菌種失去原有的特性,無法滿足試驗需求,這也是傳代超5代可能直接報廢的原因。
(一)傳代記錄:完整記錄過程細節(jié)
從標準菌株到工作菌株的傳代記錄,需涵蓋菌株名稱、編號、傳代日期、傳代數(shù)、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溫度、菌落形態(tài)、確認實驗、傳代人簽名等內容。此外,還應記錄菌株儲存位置和條件,以及傳代后上一次菌株的處理記錄,比如高壓滅菌清洗記錄等。全面的傳代記錄,能清晰呈現(xiàn)菌種的“成長軌跡”,為試驗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