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揭示鼻咽癌轉移新機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國華南地區(qū)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發(fā)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長期以來發(fā)病率一直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我國每年鼻咽癌的新發(fā)病例達2.8萬例,其中廣東地區(qū)鼻咽癌發(fā)病率占全國60%,死亡率超過5/10萬,因此被稱“廣東瘤”。
目前認為鼻咽癌的發(fā)生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感染關系密切,其中95%以上的未分化型鼻咽癌組織中均可檢出該病毒的感染,因此,EB病毒及其編碼的miRNAs在鼻咽癌中的作用及機制一直是鼻咽癌研究的重點。
南方醫(yī)科大學蔡隆梅博士在其導師李欣教授的指導下研究發(fā)現(xiàn)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EBV-miR-BART1-3p)在鼻咽癌組織表達量明顯增高(圖1a),并且通過直接靶向腫瘤抑制基因PTEN而調(diào)控其依賴的多條信號通路(PI3K-Akt、FAK-p130Cas和Shc-MAPK/ERK1/2)誘導鼻咽上皮細胞發(fā)生間充質轉化(EMT) (圖1b),由此促進鼻咽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 IF:11.3)雜志上。
圖1.芯片發(fā)現(xiàn)EBV-miR-BART1在鼻咽癌組織中明顯高表達,并且調(diào)控多條信號通路促進鼻咽癌轉移
蔡隆梅博士跟筆者分享了在進行此項研究的時候遇到的一些難題及趣事。蔡博士首先利用上海吉凱基因化學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慢病毒構建穩(wěn)定過表達EBV-miR-BART1的鼻咽癌細胞株,體外實驗進行的較為順利。但是利用穩(wěn)轉細胞株進行動物實驗(裸鼠肝包膜注射)可謂是遇到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將穩(wěn)轉細胞準確無誤的注入裸屬肝包膜下成為一個技術難點。
經(jīng)過多次不懈的努力嘗試,蔡隆梅博士終于順利完成了實驗(圖2),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裸鼠肝包膜實驗方法,簡稱“蔡式”法。現(xiàn)分享如下:①固定:Pelltobarbitalum Natricum(100uL/10g)腹腔注射麻醉裸鼠,將裸鼠固定在泡沫板上。②消毒:酒精棉球、碘伏棉球分別消毒一次裸鼠胸腹腔皮膚。③注射:將 50ul 細胞懸液吸入注射器中,用注射器輕輕在肝左葉表面 10°進針至肝包膜下,進針后緊貼著肝包膜下平行前進約 2-2.5cm;緩慢輕推注射器,將其內(nèi)細胞輕輕緩慢注射置肝包膜下;待細胞注射完緩慢將注射器抽出,并用碘伏棉球按壓注射口 2-5min。④縫合:用鑷子及碘伏棉球將肝臟輕輕放回至腹腔;按解剖結構逐層縫合切口。
圖2.裸鼠肝包膜注射實驗證實:EBV-miR-BART1在體內(nèi)促進鼻咽癌細胞的轉移
本項研究揭示EBV所轉錄的miRNA BART1通過影響重要抑癌基因PTEN而促進鼻咽癌細胞的侵襲轉移,完整闡明了EBV-miR-BART1/PTEN信號軸,揭示EBV促進鼻咽癌轉移的新機制,為鼻咽癌臨床干預策略開發(fā)指出新方向,具有重要研究意義。這一新觀點的提出為鼻咽癌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突破口,為鼻咽癌的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簡介
蔡隆梅博士,南方醫(yī)科大學腫瘤學博士、第六屆研究生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鼻咽癌轉移及復發(fā)的機制研究;‚EB病毒在鼻咽癌中的作用及機制;腫瘤干細胞的放化療耐藥機制及探尋新治療靶點的研究。目前共發(fā)表鼻咽癌相關SCI 論文9 篇,發(fā)明專利 1 項,其中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 IF:11.4),Oncogene,Oncotarget,Molecular cancer、PLos one等雜志發(fā)表,累計影響因子約為41.4。
原文轉自:吉凱基因微信公眾號
長按加關注